宋既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巅峰期,又是一个极为“屈辱”的朝代。北宋最后的两位君主——徽宗赵佶、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,最后死于五国城,大量的王公贵族、达官显贵成了帝国的奴隶,而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不思收复故土,甘愿对金称臣。一言以蔽之,这是一个让人“又爱又恨”的王朝。
图片
学界认为,南宋的君主,几乎没有能称为“贤明”的,如果真要找出一个,非宋孝宗赵昚莫属了。赵昚,字元永,南宋建炎元年(1127年)生于秀州青杉闸(今浙江嘉兴),初名伯琮。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,生父赵子偁为嘉兴县丞。
图片
绍兴二年(1132年),没有亲生儿子的赵构将他选入宫中,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昚。同年,高宗让位于赵昚,宋朝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。赵昚在位时期锐意进取、整顿吏治,不仅为岳飞平反,还发动“隆兴北伐”,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、最贤明的皇帝,史家誉之为“南渡诸帝之称首”。
图片
赵眘在位期间,南宋不仅吏治清明,文化也迎来了大发展,文人画、书法、工艺美术都有了不小的发展。而他本人也时常写书法赏赐群臣,其书艺与宋徽宗、宋高宗等相比并不逊色。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着他一件草书真迹,名为《后赤壁赋》,此作以金粉书写,熠熠生辉,笔画精致典雅,气韵华贵生动。
图片
宋孝宗的字受米芾、苏轼、赵构影响较大,不离“二王”一脉,还吸收章草笔意。《后赤壁赋》纵约24.5厘米、横约101厘米,总计36行、400余字,字径大小约1.5厘米,写于瓷青纸上,配合金书,更显皇家气象。
图片
赵眘深研王羲之《十七帖》笔意,起收笔藏露兼施,横画露锋斜切入纸,收笔回锋含蓄,竖画多藏锋逆入,行笔匀净,中段微颤,较高宗草书的流畅更多一份骨力。笔势连绵而有节,牵丝映带而不空作缠绕,动中求静。
图片
结字端庄匀称、平中寓险,字形方整规范,紧缩、舒展拿捏比较到位,较米芾草书的欹侧更显肃穆,偏旁部首轻微错位,整体重心稳定,如《书史会要》评“孝宗书出入晋唐,于法度中见性情”。
图片
赵眘延续高宗“复兴二王”的理念,其草书笔法成为南宋宫廷的“教科书”,影响孝宗朝《淳化阁帖》重刻本的审美取向,较苏轼、黄庭坚的“尚意”书风,少了文人书法的“即兴之趣”。清人吴其贞点评:“孝宗草书,法度森严而气度雍容,有非臣下所能及者。”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